“间隔年”:准备好启程了吗?
一个梦想, 一个传奇...
间隔年(the gap year)提到gap year的起源,就一定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浪潮说起。当时不约而同前往印度的英国嬉皮士们正是最初意义上的gap year实践者。六十年代的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荡。反越战示威、美国总统肯尼迪遭暗杀、反种族运动、伦敦的前卫时装风潮…
各种新思潮和新事物的冲击促成了the swinging sixties的产生。在这股风潮下,活跃于四、五十时代的“垮掉的一代”开始演变为更加活跃的反主流文化群体――嬉皮士。他们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来表达对越战和民族主义的反对,提倡非传统的宗教文化,批评西方国家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典型的嬉皮士之旅一般是从西欧出发,以最便宜的旅行方式穿过欧亚大陆到达亚洲的印度或斯里兰卡。
如今鼎鼎大名的背包族旅行指南《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Tony Wheeler夫妇就是在这样的旅行之后写出了第一本书《便宜走亚洲》。 嬉皮士之旅自有其精神上的驱动力,一般是“认识自我”,“寻找精神家园”或是“与他人交流”。
Lonely Planet诞生于一次一见钟情和一次跨越大陆的旅行。1970年10月,伦敦商学院的在读MBA托尼·惠勒和初到伦敦的爱尔兰女子莫琳在伦敦摄政公园的一张长椅上不期而遇,一见钟情的两个人在一年后结婚。这时托尼正好毕业,而为了暂时摆脱将要开始的“朝九晚五”的生活,新婚不久的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夫妇离开伦敦开始了一次探险之旅。他们穿越欧亚大陆并在一年后抵达澳大利亚。到达澳大利亚之后,惠勒夫妇遇到很多想要自助旅行的人不断询问他们关于此次旅程的各种问题,最后他们决定出版一本旅行手册。
在厨房餐桌上创作、手工校对、剪裁并装订完成的这本《便宜走亚洲》(Across Asia on the Cheap)是Lonely Planet的第一本指南书,面世之后它立即成为当地的畅销书。接着,他们又用了18个月的时间重返东南亚,这次旅行诞生了第二本指南《鞋带上的东南亚》(South-East Asia on a Shoestring),它很快就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指南书之一,被全世界的旅行者昵称为“黄色圣经”(因为它的独特黄色封面,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A year out (also known as sabbatical, year off, deferred year, bridging year, time off and time out) is a year during which students take time off and do something other than schooling, such as travel or work. The year out is most commonly taken after secondary school and before starting university.
间隔年(Gap Year)是西方社会通过近代世界青年旅行方式变迁总结出来的概念,大概意思是西方国家的青年在升学或者毕业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长期的旅行(通常是一年),让青年人在步入社会之前体验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在间隔年期间,青年人离开自己国家旅行,通常也适当做一些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志愿者工作,他们相信,这样可以培养青年人的国际观念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生存技能,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从而让他们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以一种“间隔”当前社会生活的方式,达到更好地融入当前社会的目的。
还有一种“Career break”的说法,指的是已经有工作的人辞职进行间隔旅行,以调整身心或者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充电。总之,无论是学生的gap亦或有工作一族的gap,都是为了从固定不变的生活模式中暂时跳出来,去另外一个环境体验新的生活,经历更多以更好的认识自己,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迎接未来。人生的际遇就是这样,其实,只需要给一次「跳出来」印象,或许就得到可支撑整个人生的幸福!
- 上一篇:麦当劳食品的英文表达
- 下一篇:你的金融素养如何?